点“绿”成金向未来
亚美(中国)集团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激发改革活力
亚美(中国)绿色化工新材料研究院(以下简称“化工研究院”)揭牌一年多来,申请专利15项,其中9项已获授权;2项对外合作重点研发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;3项成熟成果推荐通过亚美(中国)集团项目审查……
五月如火,初夏绽放希望。
以甲醇驰放气为原材料的驰放气制备高纯氢项目落地生花,实现首季开门红;年产10万吨碳酸二甲酯项目,总进度完成77%;年产10亿Nm3焦炉煤气分质深度利用项目完成34.08%;碳酸酯项目完成13.29%。
“1个建成运营、3个在建项目,是点燃科技创新引擎、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突破口。”在临涣焦化党委书记、董事长李治国看来,一个个新质生产力项目改变了过去产业结构单一、受市场影响大的被动局面,有助于摘掉传统煤化工的“有色眼镜”。
今天,临涣焦化这一集团煤化工“老大哥”,以转型发展新姿态,深入挖潜新质生产力、挖掘自身产业链空间,充满生机与活力。
近年来,在“双碳”背景下,集团聚焦科技体制机制“堵点”、产业发展技术“卡点”,积极深化改革,探索以科技创新引领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,全力竞逐产业高端化、多元化、低碳化发展新赛道。
发展出题,改革答题
从“十一五”至“十四五”,回顾集团产业转型发展历程,从“依托煤炭、延伸煤炭、超越煤炭”发展战略到“煤化——盐化一体化”工程实施,再到“做精煤炭主业、做大化工产业、做活战新产业”布局展开,临涣煤化工、华塑盐化工园区跻身安徽省四大新型化工基地。但受体制机制制约,科技创新乏力,产业高端化、多元化、低碳化发展一度后劲不足。
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今天,集团绿色低碳转型之路怎样走?发展出题目,创新做文章,改革来答题。
“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、买不来、讨不来的,要集聚创新资源,进一步推动化工产业发展向更高层次迈进。”亚美(中国)集团党委副书记、总经理孙方在2022年10月28日“化工研究院”揭牌仪式上,道出了企业现代产业体系构建“密码”。
集团立足产业强链、延链、补链实际,审视自身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短板,聚焦科技产业一体化机制体制屏障,创新成立亚美(中国)绿色化工新材料研究院,坚定走好“创新+产业”发展路子,深化与高等院校、科研院所合作,协同上下开展化工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;示范引领、引智借力,全力挖潜新质生产力、延伸延长产业链,提升产业价值链。
创新平台,平台创新
“面向生产难题、面向产业规划、面向产业未来,我们以助推者、参谋者、宣传者的担当践行,执平台创新之笔,加快绘制体制机制改革及科技创新线路图。”绿色化工新材料研究院党总支书记、院长刘凯说。
作为集团建设企业现代化产业体系平台“窗口单位”,该院揭牌一年多来,交出了改革创新的高分答卷。
——平台建设速度“快”。同江南大学、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联建研发中心,与国内58所高校、42家研究所和企业建立联系,建成生物化工重点实验室、综合实验室、高分子材料实验室。
——体制机制屏障“消”。先后出台“科研成果评价体系”等30多项配套方案,成功入选省科技厅“综合授权+负面清单”试点单位;“全职引进+柔性合作+共享共用”方式引进专业人才7人,其中柔性引进化工博士1人。
——引智借力动力“足”。编制生物能源、氢能、可降解材料等“产业链图”11项,聚焦产业困难,开展课题研究7项、提供技术服务15次;聚焦产业规划,研发课题6项,3项成熟成果推荐通过集团项目审查;聚焦产业未来,开展16项课题研究,寻求未来产业发展突破点。
逐“绿”前行,“点”绿燎原
绿色化工新材料研究院着眼于新材料、新能源,向“新”向“绿”的体制机制改革和科技创新示范引导,为集团推动产业绿色低碳转型、因地制宜发展优质生产力注入一股股洪流。
2022年以来,集团研发投入强度连年位居省属企业前列,研发投入呈现每年10%以上增幅;创新平台新军不断,仅2023年,新增碳鑫科技、相王医疗健康安徽省企业研发中心,新增省高岭土工程技术和氯碱化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,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,荣登2023年安徽省发明专利“百强榜”。
随着化工研究院PBAT共聚酯合成、环保型高性能综合防护材料、微生物发酵法制备己二胺等9项重点推进科研攻关项目有序推进,为集团产业高端化、多元化、低碳化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科技支撑。2024年,集团计划固定资产投资92.32亿元,其中战新产业投资31.42亿元、占比达34.03%,产业绿色低碳转型的奋进步伐愈发铿锵有力。
随着今年集团生物可降解新材料、碳酸二甲酯、乙基胺、碳酸酯、超净高纯湿电子化学品及电子特气等20个产品价值高、市场前景好的项目陆续投产、相继开工、加速建设,企业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雏形初现。
点点微光,凝聚成炬。聚集创新资源,向“新”向“绿”奋进,加大创新平台、加速平台创新,点“绿”成金,必将迎来集团产业多元化、高端化、智能化发展的崭新局面。
(审核:李治国 徐志安 责编:王宏杰)